1.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煤的水分、灰分、挥发分、固定碳、煤热值的计算、测定方法,本标准适用于褐煤、烟煤和无烟煤。
2. 水分的测定
空气干燥法
i. 方法提要
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,置于105~110℃干燥箱中,在空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定。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百分含量。
ii. 仪器、设备
a. 干燥箱:带有自动控温装置,内装有鼓风机,并能保持温度在105~110℃范围内。
b. 干燥器:内装变色硅胶或粒状无水氯化钙。
c. 玻璃称量瓶:直径40mm,高25mm,并带有严密的磨口盖.
d. 分析天平:感量0.0001g。
iii. 分析步骤
a. 用预先干燥并称量过(精确至0.0002g)的称量瓶称取粒度为0.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±0.1g,精确至0.0002g,平摊在称量瓶中。
b. 打开称量瓶盖,放入预先鼓风1)并已加热到105~110℃的干燥箱中,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,烟煤干燥1h,无烟煤干燥1~1.5h。
注:1)预先鼓风是为了使温度均匀。将称好装有煤样的称量瓶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(约20min)后,称量。
c. 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,立即盖上盖,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(约20min)后,称量。进行检查性干燥,每次30min,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的质量减少不超过0.001g或质量增加时为止。在后一种情况下,要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据。水分在2%以下时,不必进行检查干燥。
d. 分析结果的计算
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按式(3)计算:

(3)
式中:mad——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,%;
m1——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,g;
m——煤样的质量,g。
A. 水分测定的精密度
水分测定的重复性如表1规定:
表1, %
水分(Mad) |
重复性 |
<5 |
0.20 |
5~10 |
0.30 |
>10 |
0.40 |
3. 灰分的测定
缓慢灰化法
i. 方法提要
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,放入马弗炉中,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815±10℃,灰化并灼烧到质量恒定。以残留物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作为灰分产率。
ii. 仪器、设备
a. 马弗炉:能保持温度为815±10℃。炉膛具有足够的恒温区。炉后壁的上部带有直径为25~30mm的烟囱,下部离炉膛底20~30mm处有一个插热电偶的小孔,炉门有一个直径为20mm的通气孔。
b. 瓷灰皿:长方形,底面长45mm,宽22mm,高14mm(见图4)。
图4 灰皿
c. 干燥器:内装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。
d. 分析天平:感量0.0001g。
e. 耐热瓷板或石棉板:尺寸与炉膛相适应。
iii. 分析步骤
a. 用预选灼烧至质量恒定的灰皿,称取粒度为0.2mm以下的空气干燥煤样1±0.1g,精确至0.0002g,均匀地摊平在灰皿中,使其每平方厘米的质量不超过0.15g。
b. 将灰皿送入温度不超过100℃的马弗炉中,关上炉门并使炉门留有15mm左右的缝隙。在不少于30min的时间内将炉温缓慢升至约500℃,并在此温度下保持30min。继续升到815±10℃,并在此温度下灼烧1h。
c. 从炉中取出灰皿,放在耐热瓷板或石棉板上,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,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(约20min)后,称量。
d. 进行检查性灼烧,每次20min,直到连续两次灼烧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.001g为止。用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为计算依据。灰分低于15%时,不必进行检查性灼烧。
4. 挥发分测定方法
A. 方法提要
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,放在带盖的瓷坩埚中,在900±10℃温度下,隔绝空气加热7min。以减少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,减去该煤样的水分含量(Mad)作为挥发产率。
B. 仪器、设备
i. 挥发分坩埚:带有配合严密的盖的瓷坩埚,形状和尺寸如图5所示。坩埚总质量为15~20g。
图5 挥发分坩埚
ii. 马弗炉:带有高温计和调温装置,能保持温度在900±10℃,并有足够的恒温区(900±5℃)。炉子的热容量为当起始温度为920℃时,放入室温下的运动坩埚架和若干坩埚,关闭炉门后,在3min内恢复到900±10℃。炉后壁有一排气孔和一个插热电偶的小孔。小孔位置应使热电偶插入炉内后其热接点在坩埚底和炉之间,距炉底20~300mm处。
马弗炉的恒温区应在关闭炉门下测定,并至少半年测定一次。高温计(包括毫伏计和热电偶)至少半年校正一次。
iii. 坩埚架:用镍络丝或其他耐热金属丝制成。其规格尺寸以能使所有的坩埚都在马弗炉恒温区内,并且坩埚底部位于热电偶热接点上方并距炉底20~30mm(见图6)为准。
图6 坩埚架
iv. 坩埚架夹(见图7)。
图7 坩埚架夹
v. 分析天平:感量0.0001g。
vi. 压饼机:螺旋式或杠杆式压饼机,能压制直径约10mm的煤样。
vii. 秒表。
viii. 干燥器:内装变色硅胶或粒状无水氯化钙(HGB3208)。
C. 分析步骤
i. 用预先在900℃温度下灼烧至质量恒定的带盖瓷坩埚,称取粒度为0.2mm以下空气干燥煤样1±0.01g,精确至0.0002g,然后轻轻振动坩埚,使煤样摊平,盖上盖,放在坩埚架上。
褐煤和长焰煤应预先压饼,并切成约3mm的小块。
ii. 将马弗炉预先加热至920℃左右。打开炉门,迅速将放有莫过于坩埚的架子送入恒温区并关上炉门,准确加热7min。坩埚及架子刚放入后,炉温会有所下降,但必须在3min内使炉温恢复至900±10℃,否则此试验作废。加热时间包括温度恢复时间在内。
iii. 从炉中取出坩埚,放在空气中冷却5min左右,移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(约20min)后,称量。
D. 焦渣特征分类
测定挥发分所得焦渣的特征,按下列规定加以区分:
(1)粉状——全部是粉末,没有相互粘着的颗粒。
(2)粘着——用手指轻碰即成粉末或基本上是粉末,其中较大的团块轻轻一碰即成粉末。
(3)弱粘结——用手指轻压即成小块。
(4)不熔融粘结——以手指用力压才裂成小块,焦渣上表面无光泽,下表面稍有银白色光泽。
(5)不膨胀熔融粘结——用手指压不碎,焦渣的上、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,但焦渣表面具有较小的膨胀沟(或小气泡)。
(7)膨胀熔融粘结——焦渣上、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,明显膨胀,但高度不超过15mm。
(8)强膨胀熔融粘结——焦渣上、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,焦渣高度大于15mm。
为了简便起见,通常用上列序号作为各种焦渣特征的代号。
E. 分析结果的计算
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按式(5)计算:

(5-1)
当空气干燥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为2%~12%时,则:

(5-2)
当空气干燥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大于12%时,则:

(5-3)
式中:Vad——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产率,%;
m1——煤样加热后的质量,g
m——煤样的质量,g;
Mad——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,%;
(CO2)ad——空气干燥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的含量(按GB212测定),%;
(CO2)ad(焦渣)——焦渣中二氧化碳对煤样量的百分数,%。
F. 挥发分测定的精密度
挥发分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如表3规定:
挥发分 |
重复性Vad |
再现性Vd |
<20 |
0.30 |
0.50 |
20~40 |
0.50 |
1.00 |
>40 |
0.80 |
1.50 |
5. 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
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方法。适用于褐煤、烟煤及无烟煤。
2 引用标准
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,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。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。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,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。
GB 474-83 煤样的制备方法
GB 483-87 煤质分析试验方法一般规定
3 方法提要
用盐酸处理煤样,煤中碳酸盐分解析出二氧化碳,后者用碱石棉吸收,根据吸收器质量的增加,求出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。
4 试剂
所用水均符合GB/T 6682《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》要求的三级水,并经煮沸除去二氧化碳。
4.1 盐酸(GB/T 622):(1+3)溶液。
4.2 硫酸(GB/T 625): 相对密度1.84。
4.3 无水氯化钙:粒度3~6 mm,
4.4 碱石棉或碱石灰;粒度1~2 mm,
4.5 粒状无水硫酸铜浮石:把粒度为1.5~3mm的浮石浸入硫酸铜(GB/T 665)饱和溶液中,煮沸2~3h,取出浮石置于搪瓷盘内,然后把瓷盘放人干燥箱中,在160-170℃下经常搅拌干燥到白色,保存在密闭瓶中备用。
4.6 润湿剂:95%乙醇(GB/T 679)。
5 仪器、设备
5.1 二氧化碳测定装置,结构如图1所示:
二氧化碳的测定装置图
1、气体流量计; 2、弹簧夹子
3、洗气瓶; 4(9、10、11、12)、 U 形管书
5、梨形进气管; 6、双壁冷凝器
7、管状带活塞漏斗; 8、带橡皮塞的平底烧瓶
13、10mL气泡计; 14、二通玻璃活塞
5.1.1 净化系统 由内装浓硫酸(4.2)的洗气瓶(3)和内装碱石棉(4.4)的 U 形管(4)组成。
5.1.2 反应系统 由一个300mL的平底烧瓶(8), 分液漏斗(7), 冷凝器(6)和梨形管(5)组成。
5.1.3 吸收系统由以下部件组成:
U 形管(9), 内装无水氯化钙(4.3), 用以吸收从反应系统出来的水分;
U 形管(10),前2/3装粒状无水硫酸铜浮石(4. 5),后1/3装无水氯化钙,用以吸收煤分解的硫化氢;
U 形管(11),(12),前2/3装碱石棉,后1/3装无水氯化钙,用以吸收二氧化碳及其与碱石棉反应生成的水分。
5. 2 分析天平:感量0.1 mg
5.3 气体流量计:量程20~500mL/min,
5.4 水力泵或下口瓶。
5.5 万能电炉。
5. 6 平底烧瓶:容量300mL,
6 试验准备
如图1所示将各部件连接好,夹好弹簧夹(2), 关闭漏斗(7)上的活塞,打开各 U 形管和二通活塞(14), 开启水力泵抽气,经1~2min后,如气泡计(13) 每分钟漏气不超过2个气泡,即达到气密的要求。
7 测定步骤
7.1 准确称量粒度小于0.2mm的空气干燥煤样5g(称准到0.001 g),放入平底烧瓶中,加人50ml水,用橡皮塞塞紧,用力摇动以润湿煤样。 打开瓶塞,再用50mL水将粘附在橡皮塞上的煤样洗入瓶中,若遇到难润湿的煤样,可先加5mL润湿剂(4.6)以后再加水。
7. 2 接通仪器各部件,打开弹簧夹,以(50士5)mL/min 的流量抽入空气,约10min后,关闭 U 形管(9)、(10)、(11)、(12) 及二通活塞,取下 U 形管(11),(12), 用清洁干燥没有松散纤维的布擦净,在天平
室冷却到室温(约15 min) 后称量。再将其连到仪器上,重复以上操作,直到每支 U 形管质量变化不超过
0.001g时为止。
注:每天开始试验时,进行 U 形管质量恒定试验。
7. 3 将质量恒定的 U 形管重新接好,以(50士5 )mL/min 的流量抽入空气。打开冷却水,在漏斗中加入25mL盐酸溶液(4.1), 打开活塞,使盐酸溶液在1~2min内慢慢滴入平底烧瓶中。注意不要太快,尤其对二氧化碳含量高的煤样,以免反应过猛。为了防止空气进入平底烧瓶,应在漏斗中尚存少量盐酸时,便关闭漏斗活塞。慢慢加热平底烧瓶使其中液体在7~8min后沸腾。 注意,在溶液即将沸腾之际,要立即降低温度,以免溶液向外喷溅。溶液沸腾后(若煤样往烧瓶壁上爬,可轻轻摇动烧瓶),继续保持微沸30min。 停止加热,关闭 U 形管(4)、(9)、(10)、(11)、(12)及二通活塞。然后取下 U 形管(11)及(12),按7.2所述擦净和称量。
8 空白试验
每天开始试验时按7.1至7.3条规定(但不加煤样),进行空白试验。
9 结果计算
空气干燥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, 按式(1)计算: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(1)
式中:


——空气干燥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,%;


——试验前 U 形管(11),(12) 的总质量,g;


——试验后 U 形管(11),(12) 的总质量,g;


——空白值,g;
m——空气干燥煤样的质量,g;
10 精密度
煤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如表1规定。
表1
6. 固定碳的计算
固定碳按式(6)计算:
FCad=100-(Mad+Aad+Vad) (6)
式中:FCad——空气干燥煤样的固定碳含量,%;
Mad——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含量,%;
Aad——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产率,%;
Vad——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产率,%;
7. 煤热值(Q)的计算:
Q=100K-((k+6))×(水分%+灰分%)+3×挥发分%)
K=挥发分%/(100-(水分%+灰分%)) K值通过煤渣类型(1~8)及挥发分数值%查下表求的。
煤炭公式K值与Vdaf和焦渣特征对应值表
Vad%
K
焦渣特征 |
>10.0
~13.5 |
>13.5
~17.0 |
>17.0
~20.0 |
>20.0
~23.0 |
>23.0
~29.0 |
>29.0
~32.0 |
>32.0
~35.0 |
>35.0
~38.0 |
>38.0
~42.0 |
>42.0 |
1 |
84.0 |
80.5 |
80.0 |
78.5 |
76.5 |
76.5 |
73.0 |
73.0 |
73.0 |
72.5 |
2 |
84.0 |
83.5 |
82.0 |
81.0 |
78.0 |
78.0 |
77.5 |
77.5 |
75.5 |
74.5 |
3 |
84.5 |
84.5 |
83.5 |
82.5 |
81.0 |
80.0 |
79.0 |
79.0 |
78.0 |
76.5 |
4 |
84.5 |
85.0 |
84.0 |
83.0 |
82.0 |
81.0 |
80.0 |
80.0 |
79.0 |
77.5 |
5~6 |
84.5 |
85.0 |
85.0 |
84.0 |
83.5 |
82.5 |
81.5 |
81.5 |
80.0 |
79.5 |
7 |
84.5 |
85.0 |
85.0 |
85.0 |
84.5 |
84.0 |
83.0 |
83.0 |
82.0 |
81.0 |
8 |
---- |
85.0 |
85.0 |
85.5 |
85.0 |
84.5 |
83.5 |
83.5 |
82.5 |
82.0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