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经济网5月31日讯 数据显示,今年前4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和煤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现“两个负增长”,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0.3%,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出现亏损,煤炭行业不景气已成为业界共识。在此背景下,河南、山西等多地政府出台“煤电互保”措施拯救省内煤炭企业。对此,有业内人士表示,所谓“煤电互保”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抬头,通过行政干预来提振煤市,将严重阻碍电煤价格市场化的改革进程,。 多地“煤电互保”措施出台 近日,山西、山东、河南等多地政府采取“煤电互保”的救市措施。所谓“煤电互保”就是规定省内的电厂需优先使用省内煤企生产的电煤,消除外省煤炭的冲击,稳定省内电煤价格等。 河南省是最先颁布“煤电互保”救市方案的省份,5月,河南省“煤电互保”措施正式出炉,规定根据发电单位基础电量占全省比例分摊确定基数,超基数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奖励10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,少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扣罚12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。 随后,消息称山西也决定启动地方保护政策,限制外煤进入。此外,山东等多个省份也纷纷效仿,欲采取措施“拯救”煤企。据悉,济南铁路局已限制电煤装运,并已停装外省煤炭进入山东,要求省内电企和煤企签订供应合同,其价格高出市场煤价每吨50元以上。 系煤炭行业不景气导致 数据显示,29日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610元/吨,较前一报告周期再度下降1元/吨,创指数发布以来新低。有分析认为,动力煤价格远未触底,港口价尚有50到60元左右的下跌空间。 煤企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,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今年前4个月全国煤炭产量和煤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现“两个负增长”,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同比下降40.3%,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出现亏损。 煤炭行业不景气已经成了行业内共识,有分析人士认为,由于全球经济低迷,导致国际煤炭市场出现产能过剩,因而这些产煤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中国,大量具有价格优势的进口煤挤压了国内煤企的生存空间。同时,下游产业需求不足。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,钢铁企业产能过剩、化工行业利润下降等直接导致了煤炭需求不足。 或阻碍煤电市场化进程 在这种背景下,地方政府出台措施保护省内煤炭企业似乎无可厚非。但电企也有自己的一本帐,进口煤、外地煤更有价格、质量优势,为何还要高价购买本地煤? 对于地方政府采取的“救市”措施,有煤电行业分析师表示,“煤电互保”就是地方保护主义抬头,煤炭企业扭亏需调整经营模式,进行延长产业链、多元化经营、行业联营等等,靠地方政府“救市”并不能真的拯救煤企。 同时,上述分析师还表示,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元年就逢经济低迷,销路不畅,致使煤电格局完全颠倒,煤炭行业确实从黄金十年进入了煎熬期。但通过行政干预来提振煤市,却将严重阻碍电煤价格市场化的改革进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