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我们走访了参与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权威人士,主要就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进展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了解。受访者参与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全过程,但不确保有关数字的准确。特此提醒。 山西省资源整合还在进行中。从2009年4月开始的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迄今已有四年,官方标准衡量的整合已经结束。实际上,最终保留的约1070座煤矿中,2012年底只有约350个煤矿正常生产,还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煤矿处于投产前的不同阶段之中。 整合煤矿理论上的产能释放高峰在2014年以后。山西省资源整合最终保留的1070座煤矿中,有70座还未申请开工,已经申请开工但未动工的有80座,目前在建的有570座煤矿,其余的都是在产矿。2013年有120座整合矿投产,加上在产的350座煤矿,合计生产矿井在年底会达到470座。2014年后将有大于440座煤矿陆续建成投产,这个时间也是理论上产能释放的高峰期。 相对庞大的潜在产能未必能形成现实的冲击。整合完全结束后,山西省煤炭的产能约有13亿吨,相对于2012年9.1亿吨的产量,会形成较大的供给压力。不过,行业弱势影响了整合矿投产进度;作为整合主体的国有企业并不看重整合煤矿边际上的贡献;煤矿投产越多--煤炭事故大概率增加--监管强化等,这些都使得潜在产能的释放受到影响。 国有煤炭企业在资源整合中获得了较多但未必最好的资源。政府倾向于山西省七大煤炭集团作为整合的主力,但国有企业的机制决定了它们获得了较多的但未必最好的资源。潞安环能是特例。国有企业管理者权责利不对称,影响了整合煤矿投产的进程。预计2013年山西省原煤产量在9.5亿吨左右,同比增长5%左右。 煤炭生产企业盈利状况大不如前。2012年市场动力煤价格单边下跌到6月底,炼焦煤第三季度出现下跌,煤炭生产企业盈利也大幅度下降并一直持续到现在。煤企盈利滞后于煤价下跌,与合同煤价格小幅下调以及调整频率慢有关。企业微利也制约了煤价今后的下跌空间。山西省煤炭企业整体上市首先要解决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流转。信达持有晋煤集团、同煤集团以及阳煤集团股权,并持有焦煤集团债权。把这部分股权转成上市公司可流通的股权,是信达认可煤企整体上市的先决条件。股权流转的关键是对价比例。信达持有山西煤企股权比例较大,增加了实现难度。 |